为全面实施人才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力度,拓宽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发展通道,通化市人社局严格按照全市人才工作总体要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人才兴业和扩大就业战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人才带动战略和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构建职业技能教育集团,创新技能人才培育模式
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融合发展,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发挥现代高新技术优势,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通化市职业技能教育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于2016年3月份正式挂牌成立。目前,集团由6所职业院校和6家企事业单位组成。面向城乡各类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开展常态化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促就业培训。集团成立以来,共组织7080人参加了电工、焊工、中式面点、按摩师、养老护理等专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二、统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为深化“以赛代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承办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统筹相关部门、行业组织或团体高标准举办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2016年6月,在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了全省机修钳工和冷作工职业技能竞赛。今年6月,按照中共通化市委、通化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意见》的通知(通发〔2017〕17号)要求,会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总工会、教育局、财政局、工信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松花石雕刻工、汽车维修工、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焊工、育婴员、养老护理员、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等10个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全市160多名选手参加竞赛。通过竞赛,进一步调动了广大高技能人才“岗位建功、技能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市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创新评价机制,多元化培养技能人才
一是实现“四个突破”。进一步突破年龄、突破资历、突破身份、突破比例的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于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后备高技能人才,及时组织鉴定。对于在岗工作多年并具有相应技能水平的核心骨干,普遍开展技能评价。对于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按规定核发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质量督导,确保评价质量,增强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度。
四、健全表彰激励机制, 多层次培养技能人才
为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让高技能人才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一是开展“通化工匠”评选表彰活动,对评出的“通化工匠”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牌、荣誉证书,同时颁发3万元奖金。对“通化工匠”,在进行技术创新、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和项目转化及所在企业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师徒工作间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通化工匠”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协调省内外专家开展政策技术咨询、联合攻关等服务。推荐“通化工匠”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学,参评高级职业资格。每年组织“通化工匠”进行体检。定期组织“通化工匠”域外学习考察及高端研修。二是依托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技师工作室和工作间。为鼓励全市各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指导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向省人社厅成功申报“徐朝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原红卫省首席技师工作室”。于10月末,开展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师徒工作间的评选工作。进一步发挥技能大师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技能传承和生产技术进步,使“工作室”和“工作间”成为企业的智囊团、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开展市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依托市职业技能教育集团、各技工院校及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批市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通过实施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提高实训装备水平,完善实训功能,深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与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提升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与市电视台开辟专栏,对技师工作室进行宣传报道,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于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全力培养技能人才
建立由组织、宣传、人社、财政、工会等部门参加的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全面负责对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