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菌棒萌发出创业的希望
柳河县凉水镇凉西村位于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民经济收入单一,全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村。
2000年-2009年,马洪财只身一人走出大山深处的村庄,先后到集安、辽宁等地打工学习,工作中他吃苦耐劳,有事业心,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凭着自己的一股钻劲,总结出一整套技术、管理、销售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资也相应地涨了起来。“一人富不算富,回乡创业大家富”,意识到这一点,马洪财毅然辞职回家,为带领百姓致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而继续努力。为了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减少盲目投资风险,他带领人员多次到吉林、辽宁等地考察、学习经验。经过考查,他确认食用菌种植适合在凉西村发展。凉水镇地处林区,枝桠材等培菌原材料十分丰富、廉价,交通便利,利于产品销售运输,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多年食用菌种植的历史,具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人员,具有发展食用菌的各项基础条件。经过综合考虑上述优势,在村“两委”研究后,确定在凉西村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通过村干部带头,把以前小规模种植户团结起来,于2012年11月9日注册成立了柳河县凉水镇聚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56人,主要从事食用菌、山野菜的种植、加工与销售。
项目确定后,马洪财带领村干部对原村砖厂附近村集体土地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积极与农户沟通,收回了原废弃专场集体土地60亩,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障。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他又积极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联系争取帮扶,项目建设得到了组织部、县发改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村里共向上争取资金322万元,其中争取省财政连片扶贫资金100万元、财政部门项目资金180万元、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省级扶持资金2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2万元。这些资金使合作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12年食用菌种植基地正式开始建设,至2014年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各种厂房3000平方米,厂区硬化2000平方米,围墙280米,围栏1500延长米,水泥路200米,食用菌生产棚60栋,安装各种机械设备30多台套。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保证食用菌种植尽快投产达效,合作社积极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2013年邀请中国食用菌协会杨春华教授、黑龙江省食用菌研究中心张丕奇教授、吉林省农科院李晓博士到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2014年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吉林省食用菌协会彭志国会长亲自到合作社对食用菌种植进行调研、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改变了过去地栽木耳生产形势,2014年大面积实行立体化栽培,通过技术革新,不仅节省了土地,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食用菌种植也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为了不断提高合作社产业发展水平,马洪财又多次带领合作社技术人员到种植技术更成熟的河北省平泉县、辽宁省抚顺市、吉林市丰满区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把先进的技术在合作社进行应用和推广。通过多年建设发展和技术攻关,现合作社已形成制菌、培菌、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作业,并完成了产品商标注册、QS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食用菌基地已形成标准化生产园区规模。
为了带动更多百姓增收致富,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并在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集体投入土地、争取项目资金;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生产菌袋、统一培养菌;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拿回标准合格菌袋放心生产。随着合作社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百姓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圣水镇、亨通镇部分合作社农户也与合作社达成了联营生产协议,带动了其他乡镇的农户。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合作社继续扩大标准化园区生产规模,每年生产食用菌60万袋,建木耳吊袋大棚30栋,产值达15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2016年,吸收本村和周边乡镇村屯120多户贫困户参与到食用菌种植行业,实现增收脱贫。今年,合作社共发展食用菌60万棒,带动凉水镇及周边 个乡镇的农户参与到食用菌种植产业中来,其中,带动贫困户30户,户均增收达到1500元。

